南大50年


 

南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砂拉越让渡给英国,在英国殖民政府统治下,砂拉越华文小学遍布穷乡僻野,从拉让江右岸船溪美禄到罗马安,不及一小时车程的沿岸地区,就有不下十间华文小学。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方便附近居民的子弟上学,尤其是在当时陆路交通困难的情况下,对于华文普及教育起了很大作用。

 

    在华文中学方面,除了诗巫省内有多间有名的初级中学如中正中学,光华中学等分布在乡区之外,几乎全部都集中在城市,计有古晋中华中学,诗巫中华中学,圣心中学和美里中华中学等。

 

    因为当时的华文中学只办到初中,所以初中毕业生想要继续升学,不是要转入英校,就是要到新加坡或中国大陆升读高中。

 

    我有一位堂兄,就是在诗巫中正中学初中毕业之后,自动自愿,挥别家人,返回福州,继续深造的。

 

    不久,中国解放战争就进入了决定性的最后阶段。堂兄就如一般热血青年一样,毅然投笔从军,从此音讯杳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好久,才重新联络家人,到了90年代才有机会与家人相聚。但是时过境迁,景物犹在,人事已非,双亲已亡,令他终身遗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由于政治因素,东南亚各地华人子弟前往中国升学之路已被割断。於是一般有识之士咸认创办华校大学乃刻不容缓之事。

 

    在新加坡民族资本家陈六使先生的号召和积极推动之下,展开如火如荼的筹款捐地运动。首先,陈六使先生独捐新币500万元,而新加坡福建公会则献出位于裕廊区的500依甲土地。

 

    接着大笔捐款源源而来,其中包括新加坡殷商胡文虎、李光前、连嬴州、高德根、陆运涛和槟城林连登等,加上各阶层人民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热烈支持下,终于积土成山,众志成城。中国以外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于1955年宣告成立。

 

    南大当局为配合翌年正式开学的决定,是年特假新加坡中正和华侨中学开办为期一年的首期南大先修班。

 

    此后,南大每年均主办入学考试,考场分设在新,马和北婆三邦各地。砂拉越则以古晋中华总商会为考试地点。南大当局委派主考教授一位,商会职员及古晋在籍南大学生或校友则从旁协助,一直到南大被改制为止。

 

    在新加坡英文至上的教育政策主导下,本来实行华英双语教学政策的南洋大学逐渐被改为英语教学的英文大学。

 

    1980年,创办25年的南洋大学被新加坡政府正式关闭,取而代之的先是南洋理工学院。到1992年又易名为南洋理工大学。

 

    今天南洋理工大学的校园,就是当年南洋大学原址。只是把校门从前面移到后面,原来横跨通往校园的南洋路路口的“南洋大学”牌楼已被废弃不用,不过却在校园里另建较小规模的牌楼模型一座。

 

    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除了进门处有一行“南洋理工大学”的华文招牌之外,整个校园找不到一个中文字。原为华文大学的“南大”竟然面目全非,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回想当年,接受华文教育的新加坡人民,在一场反殖反帝,争取独立自主的政治斗争中,赶走了为南大主持落成典礼的殖民地总督的政权,通过手中一票选出新加坡人当家做主的民选政府。

 

    岂料,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完整体系却在短短20年之间,毁在民选政府之手。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没有实行以英文为至上的教育政策,新加坡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但是自从中国和平崛起为经济强国之后,这种缪论已经不攻自破。就连新加坡政府都有意重振华校。

 

    语文毕竟只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只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配合合理的社会制度,应用那一种语文,都是可以达到同样目的,中国,日本和俄国等都是例证。

 

    本来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母文,刻意加以摧毁,实为不智。

 

原载:《国际时报》